突如其来的变故一下子就把绿营炮兵打懵掉。
显然,绿营炮兵根本没想到明军也带了炮兵。
至少30头骆驼被打得血肉横飞,其他骆驼也受到惊吓,本能的爬起身试图逃跑,得亏绿营炮兵还算训练有素,拼命的拉住。
“稳住,给我稳住,谁都不许跑。”
“别怕明狗的炮击,第二轮就不会那么准了。”
带队的绿营参领高举腰刀,声嘶力竭的咆孝着。
在参领的喝斥之下,骆驼炮兵很快又稳住阵脚。
于是乎,起身的骆驼便又在驼手的控制下横卧在了地上。
绿营炮兵忙碌之时,八旗蒙古却本能的往两翼拉开距离,尽可能远离中间的骆驼炮兵阵地,以免遭受池鱼之殃。
不一会,骆驼炮兵便装填好了弹药。
“开炮!”绿营参领用力的压下腰刀。
百多个炮手便不约而同的点燃骆驼炮的导火索。
骆驼炮其实就是一杆超大号燧发枪,但是这么大的燧发枪肯定没法做发火机构,就算做了也扳不动,所以只能用导火索来引火。
几乎是在同一时间,对面的明军炮兵阵地上也绽起一排耀眼的红光。
敢情明军炮兵已经在这短短不到一分钟的间隙内重新装填好了弹药,并且向着清军的骆驼炮兵阵地打出了第二排炮弹。
崇祯要是站在这里,一定会气到骂娘。
老天爷,这打的什么玩意?大炮不是这样用的!
大炮,在没有开花弹之前,主要是用来轰击大型工事的,比如城墙,比如城堡,比如坚固的营垒,只有一种情况下会用来打步兵,那就是步兵已经冲到了跟前,这时候大炮就会装上百子弹,也就是霰弹,直接对步兵湖脸。
但是在一千步甚至于两千步外打步兵,真就是瞎鸡儿打。
就只有一颗铁疙瘩,先不说能不能落在敌军的步兵列队之内,就算落在队列之内,充其量也只能够打穿一条线。
如果敌军是三段击,一条线就三个人。
更多时候炮弹只能落在空地或者间隙。
所以用大炮远距离打步兵,更多的是一种威慑。
所谓的威慑,就是用来削弱敌军士气,提升己方的士气。
大炮打大炮就更特么扯澹,敌人只要将炮兵阵地分散开,两门炮的间隔加大到二十步甚至五十步,你就一颗实心铁弹能有多大的命中率?纯属浪费!
也就是刚才绿营的200门骆驼炮兵间隔太小,且又是前后错位排列,所以才使得明军的山炮命中率无形中提高不少,要不然也就听个响。
但是明军炮兵的第二轮炮击就再没这种好事。
因为刚才的第一轮炮击已经把参数给震跑掉。
这时候的大炮都是钢性连接,开炮之后很容易震掉参数。
只有等发明了炮管制退机以及复进机,大炮的精度才会有质的提升,再辅以开花弹,杀伤力就会有一个脱胎换骨的提升。
但是现在的大炮没有制退机和复进机。
而且建奴的炮兵经过刚才的混乱之后,间隔已经被拉开。
于是,明军炮兵和清军炮兵就打了一场“激烈”的炮战。
只见双方的炮兵不断的发炮、再装填、再发炮,再装填,忙得不亦乐乎。
不断有炮弹从空中掠过,留下一长串的仿佛要把天空都给撕裂开的尖啸,然后轰的一声砸落在地,又在地上犁出一条长长的沟槽。
但是一看落点,哎我草,飞爪哇国子。
总之,一顿操作勐如虎,一看战绩竟是零杠五。
没错,明军炮兵在差不多半个钟头的炮战之中,又摧毁掉了五门骆驼炮,但是建奴炮兵却连明军的一门山炮也没能摧毁。
不是没有打中,而是没能摧毁。
战果如此悬殊,一是因为明军的山炮性能更好,打得准。
再就是明军的山炮被弹面积小,而建奴的骆驼炮兵却有着巨大的横截面,所以被炮弹打中的几率大大提升。
更大的原因是,建奴的骆驼炮只要被打死或者打伤骆驼,就意味着摧毁,因为没了炮架直接就没法再用了,但是明军的山地炮就算是被打中了炮架也是没什么关系,因为炮架主体是铁铸的,打不坏。
打中车轮也没卵用。
明军带了备用车轮。
但是明军的战果也就那个样。
90门山地炮勐轰了半个钟头,就打中五头骆驼。
造成双方命中率如此之低下其实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笼罩阵地的烟雾,持续不断的炮击产生了大量烟雾,将双方的炮兵阵地彻底遮蔽住。
这下连双方的身影都看不见,完全是凭感觉打。
朱慈炯最先意识到这样不行,这不是瞎鸡儿打么?
没有崇祯指点,朱慈炯就能想到这点,很不容易。
这相当于就是第一只将目光投向三维世界的蚂蚁。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