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上居然一次性就要募兵27万人!
当真大手笔,可是这得花多少银子?
朱慈烺也是不无担心的说:“父皇,募兵27万会不会太多?按一个募兵支月饷2两来计算,27万募兵那便是54万两哪。”
“一个月54万两,一年那便是648万两。”
说此一顿,朱慈烺又道:“这只是算的坐饷,遇到大战持续经年需发放战饷,一年更是要花掉两千万,这也太多了。”
只一年就要花掉两千万两饷银。
大明朝就是有金山银山也是扛不住哪。
总不能回回都拿北方的官田来充抵饷银吧?
“其实也用不了那么多。”崇祯却摆摆手说,“以前的关宁军是让朝廷惯坏了,今后不能再按这个标准。”
“关宁军确实是让朝廷惯坏了。”
听到这话,黄得功、左梦庚还有金声桓等深以为然。
甚至于就连郑芝龙、郑鸿逵等对于此也是有所耳闻。
万历以来,关宁军闹饷也不是一回两回,换成别的边镇,早不知道被镇压多少回,可是关宁军却愣是没什么事。
崇祯又道:“但其实,真正被朝廷惯坏了的只有祖大寿、吴三桂等关宁军的武将以及他们的亲信家丁,关宁军的普通士卒其实拿不到那么多的饷银。”
听到这话,除了黄得功之外,其余的边镇武将都是低下头。
因为克扣军饷只是常规操作,有几个边镇武将不克扣饷银的?
崇祯说道:“朝廷给关宁军额定的标准是月饷1两再加1石米,但是发到普通士卒手里却只剩下两钱银子不到加三斗米。”
“辽西地窄民稠,物价腾贵。”
“所以光靠这点饷银,辽镇士卒根本养活不了家人。”
说此一顿,崇祯又切齿说道:“可恨祖宽、祖大乐等辽镇武将,不想着将克扣的饷银和禄米发放下去,反而纵容辽镇的士卒于路抢劫,以致边军纪律崩坏,这才有了贼过如梳、兵过如剃的说法,边军所过处百姓纷纷揭竿而起。”
黄得功、郑芝龙兄弟闻言不禁又是一声长叹。
金声桓、马化豹、王遵坦等武将则是更加羞愧。
因为当年他们也是这么干的,甚至比关宁军更狠。
崇祯又接着说道:“但是好在,今后不会再有这种事。”
“现在各镇军饷皆由钦差发放,而不必经由武将之手,今后甚至要给每个将士在大明皇家银号开设一个户头,然后直接将饷银发放到他们的户头,这样就连钦差都不用再过手,也就彻底杜绝了贪墨克扣军饷的途径。”
“所以,养一个兵根本不用像之前那么多银子。”
“今后凡是募兵,饷银标准就按万历朝的浙兵,月给饷1两5钱。”
“而且不会再有行饷以及战饷,就这一个标准,但是杀死了建奴、降军或建奴包衣,赏银标准还跟之前一样,真奴五十两,其余皆为十两。”
顿了顿,又说道:“所以既便27万募兵,月给饷也不过40万5千,朕还是给得起,至于说赏银么,只要将士能在战场上斩杀建奴,朕就是砸锅卖铁也定要把赏金兑付给他们,而且绝对不会短少一厘。”
饷银在军费开支当中的占比是一定要降下来的。
像之前徐州那样,饷银开支占到军费开支大半,这是绝对不可以的。
军费开支的大宗,只能是也必须得是武器装备,最多跟饷银五五开。
崇祯自己设定的军费支出总额是每年一千万两,那么27万募兵的饷银开支大约占到了军费开支的五成左右,这就没问题。
这样就剩下五成左右的军费用来购买武器装备。
每年五百万两左右的装备支出,足可以武装起一支27万人的大军。
崇祯也不是没有想过投入更多,一下子招募更多募兵,比如50万。
要说银子,内务府的存银很充足,除了皇家银号账上的四千多万,很快又要以开封府的一千两百万亩耕地作抵发债六千万两。
所以就算是军费翻倍到两千万两,也能撑几年。
但是崇祯觉得,还是要精打细算,要留有余地。
毕竟大明朝的债券市场还没成熟,后面几年未必能借到钱。
这样的话前面几年银子花得太勐,然后到后面没钱了,那就完犊子了。
不是有句话说的好,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每年大笔开支习惯了,再想回到之前的苦日子那就很难适应了。
何况内务府现在也要大笔用银子。
别的不说,徐州镇台的15万镇兵、归德镇台的20万镇兵以及迁移到开封府的100多万移民的安置及养活就需要一大笔的银子。
因为一场徐州大战把农时都耽搁掉。
建奴退兵之后,镇兵和移民就只能补种冬小麦。
所以在明年夏季冬小麦成熟之前,就得朝廷拿粮养活。
险
耽美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