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菜,来年必财。
不管什么时候商家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用一些寓意美好的梗来营销,老百姓都能争先恐后的买单。
越的底层的老百姓,他们似乎更愿意买寓意营销的单,是他们傻吗?未必,他们已经生活在最底层了,心里头总得有点儿美好的盼头,日子才能过下去不是吗?
家里摆一些寓意美好的物件,精神层面就能得到更好的安慰。
人只有心怀希望,哪怕前路荆棘丛生,也有努力奔向远方的勇气。
正所谓心中有信仰,脚下有力量。
得知了林四月打算年前把这批嫩生菜卖掉的原因后,周刚忍不住拍手叫好:“嫂子,你的脑子就是灵光哈,如果将来真的允许个体户做买卖了,凭嫂子这个脑瓜子肯定能挣大钱,发大财。”
“周刚,你从家里出来的时候是不是你娘把你嘴抹了蜜啊?”被周刚这么奉承着林四月心里头还算有些爽歪歪的。
午饭后,周刚就把林四月家的所有能拿去卖的菜拿走了。
林四月早就跟几个要菜的合作伙伴把价格谈好了,他们也都付了定金,周刚只是负责把菜给人送去,然后把尾款拿回来就可以了。
周刚走了以后林四月开始处理他拿来的牛肉,还有鱼。
林四月打算把牛肉先剁成肉馅儿,然后放在杂物间里,那里不生炉子,哪怕门窗关的很严实,里头照样冷的打抖,东西放在里头就跟放在了不插电的天然冰箱里似的。
把东西房杂物间后,林四月去屋里拿了钱准备去供销社买点儿油盐酱醋。
王翠霞坏了事后,供销社就由孙秀娥暂时经营着,打算过了年以后再安排一个合适的社员去供销社上班。
林四月去供销社的时候恰好碰到了过来买东西的陈英。
乍一看,林四月差点儿没把陈英认出来。
陈英穿了一件崭新的灰色羽绒服,对,就是羽绒服,当下大部分人都叫这个玩意儿为面包服。
羽绒服三十年代末就有了,七十年代初进入我国。
七五年的时候我国内陆有了第一个羽绒服品牌,品牌的名字叫双羽,产地在上海。
这个年月的羽绒服颜色很单一,不是黑的就是灰的,而且技术和面料也不行,所以看着鼓鼓囊囊的,所以人们才给它取了个很形象的名字——面包服。
林四月再三确定陈英身上穿的的确是当下非常稀缺的羽绒服,而且不可能是她自己做的。
林四月确定他们咩县的百货大楼暂时还没有卖羽绒服的,她记得好像是八十年代咩县这边才出现了羽绒服。
陈英身上不光穿着现在比较稀罕的羽绒服,脚上也不是笨重,土气的手工大棉鞋,而是一双皮鞋。
陈英的嘴唇跟眉眼看着跟过去也不大一样。
第143章怀疑是她干的
用脱胎换骨来形容面前的陈英有些夸张,但是穿了面包服,小皮鞋的陈英的确跟村里那些穿老棉鞋,花棉袄的女孩子有了很大的不同。
正所谓人靠衣裳马靠鞍,乌龟王八靠下蛋。
陈英的变化很难不让林四月去多留意。
“四月,听说你的录取通知书丢了,没有录取通知书的话肯定不能上大学了啊。”陈英主动跟林四月打起了招呼,其实就是挑衅。
面对陈英毫不掩饰的幸灾乐祸,林四月很是云淡风轻:“我上不了大学你就那么高兴吗?”
陈英:“四月,我这不是在关心你嘛,你咋把我的好意当成驴肝肺呢?”
陈英表情管理的功夫还是没能做到家,哪怕她在极力掩饰自己,但是也难以彻底抹掉她那幸灾乐祸的心思。
林四月目光鄙夷的扫过陈英那张铺了粉的脸:“原来是在关心我啊,那是我误会你的意思了哈。陈英啊,你身上这件面包服看着就暖和,从哪儿买的啊?”
站在柜台里的孙秀娥笑着插了一句:“陈英身上这件棉袄叫面包服啊,我还是头一次听说呢,也是头一次见到这样的棉袄呢。”
林四月笑着跟孙秀娥解释:“婶子,面包服算是很土的叫法,其实它的学名叫做羽绒服。好一些的羽绒服那是比军大衣和咱们自己做的棉袄要暖和的。我一直想买一件这样又轻又软的羽绒服穿,可惜咱们县城百货大楼没有卖的。”
林四月是在跟孙秀娥透露一个信息,羽绒服很难买到,而陈英却能买到羽绒服,这背后必有缘故。
在整个百花谷大队陈英从始至终都是个小透明似的存在。
陈英的父母也没有很牛的亲戚,两口子是重男轻女的父母,若有好东西他们肯定第一时间想到给陈英的兄弟们,哪能轮到陈英啊。
近几个月来小透明陈英在百花谷大队社员们这里才稍微有了点儿存在感,但是水花也不大。
在孙秀娥心里林四月和秦天佑都是很厉害的年轻人了,他们都弄不到面包服,各方面不如他们两口子的陈英却把面包服穿在了身上。
“陈英啊,你的面包服是从哪儿
耽美小说